從門牌談起的文化識別度     文/ 方文山

      這些北京的胡同門牌,是我耗費心力四處蒐購而來的。因為它的材質顏色與文字編排跟巷弄名稱,迥異於台灣的門牌編制,對我而言,很具地方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很「老北京」的感覺。老北京給人又是什麼感覺呢?那些改革開放後因應都市計劃而大興土木所建造起的一棟棟競相與天際線比高的新式鋼筋水泥大樓除外,我想老北京的氛圍不該那麼張牙舞爪,老北京應該要有點皇家氣息的、傳統的、人文的,甚至是有點斑駁的。這些胡同的老門牌照片,很符合我個人想像中的老北京,很具北京當地的地方特色。什麼叫地方特色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地域識別度」,像西藏的唐卡、宏村的微派建築、西安的城牆、上海的石庫門、回族的羊肉串、四川的麻辣火鍋、蘇州的拱橋等等,這些不論是地方性建築、宗教物品,甚至特色小吃,都是一般人對當地最直接的刻板印象,也可說很具代表性,如唐卡等於西藏,石庫門代表上海,蘇州離不開小橋流水的拱橋,提到西安就聯想到的城牆等等,這些就是一種地域識別度。藉由這種識別與差異度,多元文化的趣味就會展現出來,這也是觀光旅遊時一種重要的經歷與回憶。

      一般人旅遊時,多少都會去購買當地的特產回去贈與親友,絕不會有人遠從四川到北京觀光旅遊,回程時購買幾瓶可口可樂餽贈親友;也不會有北京人到了廣東不去嚐嚐當地的廣式點心,而刻意跑去吃涮羊肉;還有像國外觀光客大老遠跑來台灣也不可能跑去燦坤或大潤發逛,他們一定是去華西街夜市、故宮博物院,甚至敦南誠品等具文化特色的地方觀光〈因為那些地方他們家鄉沒有〉。因為旅遊的樂趣某種程度就是建立在窺奇嚐鮮,因為當地的建築、飲食、風景,以及講話的口音,都跟你自己的家鄉不一樣,正因為這種的不一樣,在自己家鄉無法體驗與感受,所以你會特別用心去感受與刻意去體驗,也因此觀光旅遊時,大家的心情都是愉快開心的,除了不需要工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你很珍惜在當地停留的時間,因為很可能你短期間或幾年內都不會再去造訪了。

      以上所論述的地域識別度主要是對內所產生的刻板印象,對外除了地域識別度外,還有一種叫「文化識別度」。對內的那些地方特色,只是部份的差異,基本上還是同一民族,其文化差異性沒有那麼大,但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差異度就很大,它文化識別度的區隔更明顯,我們對其他國家與民族一定會有某種文化上的刻板印象,如以飲食來舉例的話,像義大利披薩、印度咖哩、法國鵝肝、日本生魚片、韓式泡菜、泰式奶茶、德國豬腳、俄國的伏特加,以及星馬的海南雞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對上述國家理所當然的聯想。其他民族對我們華人也是,提到中國,一定會聯想起漢字、長城、紫禁城、功夫、瓷器、筷子等,這些是很刻板淺層的文化符號。更深層的傳統文化象徵,還有如:道德經、書法藝術、水墨畫、中醫、古琴,以及儒家學說等,但這些也都還不是全面性文化觀察,只是這些是象徵漢民族的圖騰與符號,也是一種所謂的文化識別度。

      不同文化間其實很難完全橫向移植與縱向繼承的,也因此,在現今商品激烈競爭的國際社會中,保有自身文化特色,其實是一種競爭的優勢。善用這些文化識別度所製造出的商品,很容易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脫穎而出,如用國劇臉譜設計公仔,用書法概念設計服飾等,這其中,將文化識別度商品化,最明顯與成功的例子就是源自於我們傳統武術的功夫電影。我們華人的功夫電影在世界影壇上根本沒有競爭對手,因為這是獨門生意,如同“中醫”是國粹一樣,“功夫”當然也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文化專利品,其他國家無從仿傚,也無從競爭起。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文化識別度此一感覺很龐大的文化議題,是專家學者們的事情,其實不然,換個心境跟看事物的角度,你只要凡事觀察入微夠細心,對任何議題都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又是個很具文化識別度咱們漢字獨有的成語), 其實任何行業都可以跟文化識別度有關係。

      走筆至此,突然讓我想起國中時所上過的國文課,沈復那篇浮生六記裡的兒時記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其實任何微小的事物,只要你能細察其紋理,擁有一顆細膩的心思,並投以文化取向的觀察,縱使只是一片尋常不起眼的門牌,你還是可以玩味出一番道理,體會不同的「物外之趣」。生活就是如此,用不同的視野去觀察世界,你就會擁有不同於一般視野的見解,為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不那麼平淡的樂趣。

(備註/ 此篇發表予2009年八月號內地君子雜誌/ 網誌音樂Days of summer為我高中時相當喜歡的一首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wenshan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8) 人氣()